佛与人生_如净和尚语录
看书网 > 如净和尚语录 > 佛与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佛与人生

  
  有人问:“师父,您活的累不累?”接着,他说:“活着太累太苦了,那么多麻烦事!”我说:“苦难就是人生的老师嘛!如果你转个心念,把经历过的苦难,都当成通向觉悟的历练,就会变成一种感恩。况且,‘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一切行门,以明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念佛无非念自心,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的心,念佛就是要把我们的真心念出来,心能念佛,即是大贵。念佛需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投入其中,以至诚心念佛,积德灭罪,往生极乐,心安空寂。

  
  其实你在台上,台下什么人都有。有人羡慕你,也有人想跟你抢位置,想挑战你、妒忌你、贬低你。见到不同的人,你还能一心不动吗?这也要有很多年的修养啊!要不然很容易就被别人所动,人家一个眼色你就动了,表示你在心性的修行上,功夫还不够。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前,弟子问佛陀四事。其中一问:“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佛陀只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这就是说,要善于用制度管人、律己。可以说,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进入“法制时代”,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用戒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前,弟子问佛陀四事。其中一问:“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佛陀只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这就是说,要善于用制度管人、律己。可以说,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进入“法制时代”,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用戒

  
  现在的新新人类,一头栽进时代潮流中。以为只有求新、求变,才是好的。任何过时的传统,都必须加以扬弃。如果有任何人,还把持著旧观念,都会被同侪嘲笑。然而,事情的真相真是这样吗?同样,作为传统的佛法。在面临新科技时代的挑战下,也遭到相同的命运。

  
  消灾免难消去顺逆境带来的灾,顺境容易以自我为主,而我所生怨心而造种种因境,顺我执自我为本的种种业。逆境不知忏悔,而因现前受自造业的种种反扑而烦恼,更以苦舍苦,更造苦因,而苦上加苦,未来苦轮转不息。

  
  佛法传到中国,禅宗祖师,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启了佛教的农禅并重的禅门习惯,并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他们身体力行的劳动不仅让道场得以延续也僧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让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普及大江南北。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银幕上白白的,电视荧光幕也是,所现的影像有,都是如梦幻泡影。实际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戏,好比电影电视的演员,导演告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穿得不对、再改一改、改了就演。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一切都是心法。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去拜佛。我要拜释迦牟尼佛,去全国最有名的寺院、找最庄严的佛像、皈依最好的法师,我要在这样的地方学习佛法,在这样的地方成就,是不是这样啊?

  
  人这一生,能活个八九十岁。而小的生物,像微生物那更短,一天几十遍,一天几十代就过去了。所以众生寿命有长短,心长天也长,心短天也短,心善世界也善。所以有人抢这抢那,抢来抢去,两眼一闭,抢来的东西是谁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谁的!

  
  古人说长寿者有三不知:不知世事、不知生死、不知有身。前段时间看到朋友圈谈及此话题,借此机缘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供参考:1、不知恩怨。真智慧慈悲者,胸怀宽广,等念一切,怨亲平等,故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无有恨意,内心始终清净、柔和、安宁,自然

  
  善士问:师父,《普贤行愿品》里面说恒顺众生,我们在生活里面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怎样去面对众生?怎样去恒顺他们?因为毕竟每一个人因缘、因果是不同的,作为修行人我们怎么面对这样的众生?妙江法师答:什么叫恒?永远。恒就是时间,顺是空间。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漫漫人生路,需要愿力、勇力、智力、忍力。《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摄心离嗔:“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并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1、心底息嗔。佛陀反复叮嘱:“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

  
  出家,与在俗世间不同,不是像报名上学转学,想转就能转的。出家就是终生的,就像过去的祖师大德,生生世世,永远是为三宝。出家人又叫僧宝,佛、法、僧这三宝。啥叫宝?宝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出家学佛修行,如何才能得道呢?要在恭敬中求,没有别的方法。佛法只有在恭敬中才能得道。你不恭敬,学得再多也没用:对三宝不恭敬,无论你有多少财富、多少资源、多大福报,想得到佛法真实利益是得不到的。

  
  我是一个未入门的佛学门外汉,是个外卖员,未婚,二十八岁。外卖员订单时常受到天气影响。天气不好订单就会很少,我也会跟着感到很焦虑。同时,因为生活压力,年龄压力,父母压力等影响,常感觉喘不过气来。也想过在其他方面发展,但一直找不到。感觉生活找没有方向。

  
  人们常常慨叹世事艰难、人心不古,其实娑婆世界就是如此,故名“堪忍”,要出离就必须坚决地去除所有习气烦恼。《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弟子莫生骄慢,质直其心。1、不起骄慢:骄慢是人与生俱来的烦恼。骄有八种,慢有七种,皆是染污之法,能障碍智慧与解脱。

  
  不是善人无善报,恶人无恶报,而是你们选择了视而不见。明朝徐阶为振朝纲,斗严嵩、推仁政,晚年致仕。这在明朝中期的高官之中,足可以算是善始善终、善有善报了,但是世人总盯着他是病死的。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的眼界了,见不得好人有半点障碍,也见不得所谓的自认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五戒。这五条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为在家居士制定的,叫基本五戒,是一个学佛人最起码要持守的五条戒律,这五条戒律对我们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它的意义极其重大。不要小看这五戒,这五条戒律决定了我们人生最基本的苦乐,

  
  你有多大的业力,就一定要培多大的功德福报。师父只是助缘,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看自己的业力、看自己的福报、看自己的心念……诸佛菩萨不代众生背业,师父亦不可能去代大家背业。
  善士疑问:师父,出家有烦恼吗?出家没有烦恼的话,我有想法出家。做销售如战场,业绩好了人把我压的喘不过气,好累。我想清净自在。恒传法师答疑:出家不是随便说说,动这个念头,就要慎重,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千万不要开玩笑。

  
  善士问:师父,学佛以后,如何处理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妙江法师答:各位学员,各位同修,皈依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园,这就是你们的校园,这就是你们学处。当然,你们这叫游子,因为你们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家庭。

  
  周星驰的电影里,有一个“八两金”,还有“如花”,以一些丑角的形象,幽默地表达了一些态度,逗笑了观众,也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佛教的因缘观认为一切的美丑好坏都有其形成的因缘,所以在这世间,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回过头来再看你自己,再差也差不过八两金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日复一日做着修行的功课时,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义?是的,我们学了很多,会念长长的经文,会持诵复杂的咒语,会双盘打坐,长期素食……我们很辛苦地做到这些,得到别人的赞叹,于是认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的错误。我们身、口、意三业,也就是行为、言论、思想意识。这三业中,以意业为主要。所以佛经上有比喻说:意业是统帅,身业、口业是士兵。

  
  从初次接触佛法,到一步步走上出家的路,从高高在上的自傲和两指不沾阳春水的清闲到谦逊和亲力亲为的刚强,从小资的公子哥儿到一个愿意吃苦的小和尚……佛门青年才俊佛慧法师说,他的故事里,没有山高水远,只有从东南到西北的延绵,这种出家路途的连绵相续。

  
  在一座独木桥上,一只白羊与一只黑羊同时上桥,它们互不相让。白羊说,你给我让开,黑羊也说,凭什么我让,要让也是该你让,双方僵持不下。其中一只羊必须要退到桥下,那么到底是谁退一步呢?毕竟,现实生活不是童话故事,并不都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根据古籍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意味着万物在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之后,进入收敛养息的状态。树叶落了,树枝轻松起来;屋外冷了,屋内暖和起来。忙碌了将近一年的我们,不妨也借助于冬藏因缘,善调身心,反省总结一番自我。

  
  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人在这物欲杂陈的世间,就是要面对种种苦难。有人身体病痛,有人精神压抑,有人事业受挫。娑婆世界,就是这样,没有完美,但也不会一直苦痛。关键是,你能否积极地面对这一切,为未来做好打算。修行的目的,其一是为了现世的安乐,适当减少

  
  人的念头就像四十里的瀑布,川流不息,生灭相续。《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面对恶念,用两种方法对治:第一忏悔。生惭愧心,转移念头,忆佛念佛,提起正念,正念提起来,恶念自然消弭。第二观空。观一切如梦幻泡影,恶念也如

  
  佛陀说人生充满苦,即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生苦:人从来到人间的最初一刻,就是充满苦。《涅槃经》云:“初出,至终,增长,出胎,种类”。人投胎在母体之时,就要经受各种煎熬,如地狱一般;出生时

  
  你是否曾因自己过去的碌碌无为,而感到忧愁难过?你是否曾因别人拥有的辉煌成就,而羡慕不已?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总是逼迫自己义无反顾地向前走,不停地追赶别人的脚步;想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自己,成为人群中闪耀着光芒的人。却不曾想过,努力逆流而上的自己,
  今天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北宋法演禅师的《人生四戒》里的“势不可使尽”。这些都是我们处世做人应该有的心态跟观念。势不可使尽,这里的“势”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是时势,第二是权势。所谓“时势造英雄,风来了猪也会飞。”但是我们总不能指望这阵风一直都在,所以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是因为中了贪嗔痴这三毒太深而引发的,贪排在第一位,实在是因为太普遍了。远离贪执之心,这不仅仅是放下对名闻利养的无休止追求,更可以在平常生活工作中,间歇性地试着让自己跟最喜欢的人、最执着的事保持一点距离,这是在训练我们对断舍离的觉知。不

  
  自古以来,人人都爱享福,人人都怕受苦。可世人常言,福祸总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与祸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福有享尽之日,苦也有受尽之时。于是便有了诸如苦尽甘来、否极泰至等词语。在佛家看来,受苦其实是了苦,享福其实是消福。福来时,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失意而遁入空门,这不免让人觉得佛教是消极避世的。现在的许多“佛系”生活,就是贴上了佛教的标签,把不思上进、懒惰消沉包装成佛教生活态度,自误误人,自欺欺人。事实上,与悲观消极相反,在佛教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精进”。

  
  我们的内心如同一块土地一样,要想长出各种殊胜的果实,土地必须肥沃,不能有杂草。肥沃的良田需要大量的善根来滋养,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深厚的善根,就如同一块贫瘠的地,什么庄稼都长不出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曾经种过无量的善根?

  
  人来到这个世间的意义,就是让你去尝受各种苦难,让你明白、了悟人生真谛。你只有真正感悟到众生的苦,才能有真实的悲心流露。不然身为学佛人不经历任何苦痛,一路畅行无阻,没有障碍也没有逆境,那你的修行岂不是犹如蚁行一般,怎能证得菩提?

  
  ①布施:在佛教中,布施的功德非常大,是最能表达佛教慈悲精神的手段。只要与社会人群打交道,佛教就鼓励布施,它被列在六度之一,是修行证果的重要途径。在家的居士一般资产比较丰富,能够通过捐钱供养三宝、赈济贫病等积累功德,既是修行的一种,也是菩萨精神

  
  我们都想要了苦,要离苦得乐,那么真正的苦来自于哪里呢?其实就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烦恼,你内心里产生了烦恼,就自然会觉得苦了。之所以有烦恼,无非是外在的人和事没有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样去进行,因为产生了冲突,所以就有了脾气、有了烦恼。

  
  有些事,化简单了,它就简单,可是要复杂化了,它就复杂。佛教就是把复杂的生活变成简单,这就叫解脱;把简单生活变复杂了,那就叫凡夫。本来很简单就一个吃的穿的住的,就这么简单。可是呢,往往是没房子想有房子,有了房子又嫌小,想住大的;

  
  常言道:「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做人果真如此困难吗?未必如此!如果凡事都要为自己据理力争,不顾别人的感受,人确实难做;能够处处宽以待人,反求诸己,做人又有什么困难呢?做人的基本修养,要先守好口业。对于好人好事、圣贤善者,不可以妄加毁谤或者

  
  常言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很多人认为,苦海是人生之苦,其实不全然,这个苦海是我们的认识之苦、觉悟之苦。因为认识能力和觉悟能力的不足,我们在生活中感到如苦如涩,但又难以找到解脱苦涩的方法。皈依三宝,让佛法燃起引领我们走出冥冥苦海的心灯,找到

  
  佛法视角来看,夫妻间的争吵是魔怨,被各自的心魔牵着鼻子走,双方都要修心;「心魔」,你一旦识破了就没事了,识不破就被他折磨的很苦。「魔性」就是情绪、执念,心不清明,没有定也没有观照的慧;反着来,不动心,就过关了。
  有句话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感觉一般人比较容易做到。这和佛法讲的是不是符合?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

  
  我现在做生意已经不说妄语了。如果对方相信你,没理由骗他;如果对方不相信你,就会去调查,说妄语会起反作用。虽然我已确信这一点,但做事时还是会因过往惯性产生纠结,怎么解决?在生意场上,能确定不说妄语,对此具备信心,这点非常难得。但这个观念才树立不久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一样,接触到的事物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当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而看到别人拥有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嫉妒心。那么,面对自己的嫉妒心,该如何去应对呢?在《普贤行愿品》中,有一个说法说得很好,叫做随喜功德。

  
  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越努力你获得的回报就越多。前提是有效的付出,正确的努力。戒色一定要认真,千万不要敷衍了事,敷衍是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戒油子草率地应付戒色日课,从来没有打算去认真、踏实地戒好每一天。

  
  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然体性同一。一切佛像为佛宝,一切经卷为法宝,一切出家比丘(尼)为僧宝。唯此三宝能流传、维持佛法于后世。僧人传承佛陀衣钵,在这个没有佛住世的年代,僧人替佛教化众生,是人天之师。穿上僧衣,就代表着佛法不衰。

  
  佛家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在六道中,人的寿命不长,得人身的机会非常难得。人身的获得是多劫多世修积善业的结果。六道中,除了人道之外,寿命都很长,因此佛常常叹息人身真正难得。为什么特别说人身难得?

  
  师父,佛法中常讲要善待他人,但我遇到了一个矛盾的情况。对于别人的请求,我基本很难拒绝,因为一拒绝就觉得自己不善良了。可是有些忙帮了,我自己心里也不太情愿,感觉很委屈。我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近年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类广告、微信朋友圈里,被精修过的照片,放大了颜值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有些人,尤其是女性,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从化妆转而寻求整容。

  
  仔细回想自身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怪象:对外人可以保持客气包容耐心,但对家人却控制不住暴躁苛刻不耐烦等坏情绪。老话俗称窝里横。这是一种“装”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矛盾?

  
  随着生活脚步的持续加快,“内卷”“内耗”等网络热词频频映入眼帘,一种无声的压迫感席卷人们:生活中缺乏本该有的轻松自如。应运而生的,是人们渴望与自我达成和解的“松弛感”,“松弛感”犹如一汪清泉,恰如其分地给人们焦虑的内心注入一片清凉。

  
  贾平凹接受采访时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不管坏事、挫折或者是好事情,尤其不好的事情到来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而能改变的是你面对它的态度,有了这个态度以后对于突然而来的灾难,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对付。“

  
  有人问:“学佛难不难?”回答:“不难。为什么?学佛就是学回家。”提问:“可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觉得那么很难?”回答:“因为他们不想回家?”佛法本来是种很贴近人个性的教育,针对不同人本身的疑惑和不安,由佛陀或他的弟子们给于合适的开导。
  我们的六根有一个习性,好像总是处在饥饿状态,总想看点什么、听点什么、吃点什么、摸点什么、想点什么,它好像永远不能满足,你要不断地给它喂,这是学佛人所面临的一大考验,你经受住了吗?枯淡处,是现代修行人很难通过的一个考验。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问,为什么要和别人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就像月亮有月亮的光芒,太阳有太阳的光芒,它们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人也是如此,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所擅长的自然也不一样。如果处处跟人比较,给自己不断地灌输“

  
  如果一个人缺乏般若智慧的话,那他世间所拥有的一切快乐背后是隐藏着痛苦的。有漏就是不究竟。就像人吃好吃的很快乐,但是当你吃饱以后再让你吃,那就不快乐了,说明吃美食并不是很快乐,而是你饥饿的时候吃美食是快乐的。所以一切都是因缘法,如果你因缘不具

  
  六步戒色修身法(简称戒色六法),是明空老师及其公益团队众多义工在长期戒色修身实践和帮助戒友过程中总结提炼的出一套戒色修身体系,其来源主要是源自大德善知识传授的修行法要和中华传统文化;作者和义工戒色修行体验及在帮助戒友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不论是“某公司”周年赠礼,亦或者以“治病”为由骗钱的“大师”,生活中的“骗子”形形色色,而其中最厉害的“骗子”,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上过他的当。本期讲堂,我们来揭露这位最厉害的“骗子”——我。什么是“我”?“我”分为二种,人我和法我,此二种妄见,则称二我

  
  抱怨,是在损害自己的福报。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抱怨的习惯,殊不知抱怨的恶果很重,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麻烦。古人云:以德报怨。当你生起了抱怨的念头,千万要警觉,不要被这样负损耗的情绪所控制,回心反省。

  
  自己先把最关键的东西说出来:邪淫危害巨大。发大愿“大力行善去恶,忏悔改过,孝敬父母”,并且每天例行。种善因,得善果,饮食清淡,每天锻炼。自己邪淫10多年,往事历历在目,回首总结:邪淫就是在摧残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最朴实的话就是:邪淫就是自己害自己。

  
  法演禅师教导我们说:好话不可说尽。佛法中讲要随喜赞叹,但是也不能偏离事实。比如,可以随喜赞叹别人的某个发心跟行为,但是绝不是将对方吹捧得完美无缺。否则,就有巧言令色、谄媚之嫌。说好话,一定要客观、要如实、要含蓄。说他人的好话,赞叹他人,不是为了让

  
  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直到晚年境遇的孤单、寂寞与凄凉。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人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善士问:怎么克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让自己在纠结烦恼中平静下来?感恩,阿弥陀佛!宽见法师答:这问题太大,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基本上都是在说这件事情。如果我们问题问得太大的话,讲起来往往就很难对症下药。就像农民问怎么样才能粮食丰收?

  
  我们人有习气,有执念,那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久习成性,也是我们不断培养起来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多习气不会那么重,执念也不会那么强,但是随着一天一天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种子的力量,种子你不去破坏它,就自然增长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许多烦恼的事,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所以当我们有不快乐之举或生气之举时,如果能多想一想,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追逐感觉,是痛苦的根源。许多人总是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的不如意,人家生活得那么好,我却这么悲惨?我拥有这么多,怎么还是不开心?开心的事越来越少,郁闷的事越来越多……你是否发现,你实现梦想后所得到的快乐,往往是那么短暂。

  
  简单生活,更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房间越来越拥挤,其实就是累积的杂物不断侵占了居住空间。用每个平米所付出的房租或房贷,来堆放两三年都用不上的杂物,算笔经济账那都是倒挂的。房间整洁利落了,扫尘除垢也变得简单,不用折腾换房。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造作杀生业,必得短命、多病等苦;造作偷盗业,必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等苦;造作邪淫业,必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等苦;造作两舌业,必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常闻恶声、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由无数的因缘积累而成,不单单只是眼前一两个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现在所遭遇的,是过去的果;现在所做的,会成为未来的因。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地,种善因,才能得善果。曾经,有一个青年问禅师:“一个人行善或是作恶之后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师父,我最近刚转到一个新的部门。我很努力,特别在意领导的看法,但有些时候领导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完全能由我决定的,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

  
  “我执”在佛法中指对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的执著。《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茶杯,你如果一直举着它,虽然杯子很轻,时间长了也会很累。把茶杯放下,手就腾出来了,也就解脱了。这个放下,

  
  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他的才能不一样、资质不一样、生活的时代不一样、观念不一样,也可以说他过去带来的福报和天资,所谓“与生俱来”的。

  
  “观自在”,即是欣赏自己自自在在也!这是“观自在”的直接解释。自在觉性,人人本来具有。能观自在者,其内心世界是充满着活力与欢喜的;是不会感觉到有恐怖不安的思想的;其内心只会生出无限的欢喜正念;念念念都是觉、觉、觉;终日都是动静自在无碍,乐、乐、乐!

  
  念佛利益殊胜无比,只要用功,必定可以渐入佳境!各位,念每句佛号都勿离欢喜,持之以恒,必定渐入佳境!念每句佛号都勿离欢喜,持之以恒,必定渐入佳境!念每句佛号都勿离欢喜,持之以恒,必定渐入佳境!重点说三遍!如果在念佛的当下,不停生出妄念……

  
  我们需要多听取意见,然后好好思维:为什么他认为这样好?他是基于哪个方面考量的?这个模式适合哪类人?其它模式适合哪类人?不是每种模式都可以百分之百地从别的地方复制过来,也不是每种模式都适合所有人。我们说“随缘”,指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条理地去
  我努力成为父母心中的我,可我很累想放弃,这是不孝吗?被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困扰很多年了,努力过互相沟通,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还被他们的言语和态度所伤,让自己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自己的人生可悲而无望。现在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

  
  人们的误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事实上,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只有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影响身边的人。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

  
  刚开始戒色时,会很困难,无论是念头、习惯还是行为都控制不住,人也很颓废,又想着尽快戒色。于是在自我的拉扯和煎熬中,一边半信半疑一边做着功课,很有可能功课也做不下去。很正常,习惯成瘾后,就需要戒色人本身有强大的信念和定力。

  
  曾经我处于戒油子的状态,破戒连连,疯狂掏空自己,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充满了绝望和无助,深深的无力感,看不到任何希望。一会信誓旦旦,一会疯狂找不良视频,这是两个我,如此交织错落充满矛盾地苟活于这个尘世。那时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一直找不到原因。

  
  刚亲近道场当义工时,听到有师兄对着我说“随喜赞叹师兄的护持道场”。说实在这对初学佛法的我,不知道为何要随喜赞叹?也还真听不懂佛言佛语,白话一点“感谢或感恩”,我能听懂,但为什么要说随喜呢?

  
  说起发脾气,大家都很难合理管控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大事小情,发火、生气乃属常事。从小到大,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年龄段,拥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都会有克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时候。但发脾气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倒可能让事情弄的无法收拾。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将度过与苦为伴的一生。在生命之路上,出生时遭受分娩的危险与痛苦,成长中被可能出现的病痛折磨,期间还会伴随着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事故,还有学业的升跌起伏,事业的不顺都将给人们带来种种痛苦。就算这些苦都能躲开,生命在不知

  
  我是一个残疾人,现在在一家小企业里工作。作为一个残疾人活在这个社会太累了,即使我再努力,似乎也得不到认可。不仅要抵御病痛,还得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总觉得或许躺平比较好。去过庙里,大师说我现阶段付出得不到回报,哎不懂。内心觉得好累又好惆怅。

  
  生而为人,要懂得去付出,懂得为人生去规划,去做目标。要把美好留在心间,留在人间。安于现状不往前走,人生失去了斗志,前程就是渺茫的。只有不间断地去进取、学习,努力、坚持,生活才有色彩,人生才有意义。有的人一天天,晃晃悠悠就过去了……

  
  人在世间总会遇到种种烦恼痛苦,许多人想了很多办法,无论是逃避还是争斗,总是难以根治,而烦恼多了,性格变得烦躁,身心难以安乐。究其根源则在于众生常有好争胜负之心,胜则乐之,负则苦之,总是在不断胜负中让身心轮回为烦恼之奴,一生受苦。
  为什么要广结善缘?因为你不知道头顶上哪片云朵会下雨。不花钱,能不能做到广结善缘呢?在《杂宝藏经》中,佛陀说,有七种善缘,不需花费一分钱,还能获得无量的福报。一、眼施——眼里充满善意地看别人。二、颜施——与别人相处时,脸上保持微笑。

  
  人生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身边的人也来来往往。经历了人走茶凉,看透了人情冷暖,也就渐渐懂了:时光一去不复返,人心也不会一成不变。都说,情靠人建,心靠交换。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一定是相互的;最稳固的感情,其实都是相对的。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低谷。每当人们遇到困难或是烦恼时,都会喜欢到寺院里走一走、拜一拜,祈求能够得到佛祖和观音菩萨的帮助。拜佛,固然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好的慰藉,让内心更加安定和丰盈。但人这辈子,不靠他渡,而是需要自渡。

  
  济群法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管不住自己的人,总爱去管别人,以此转移管不住自己的遗憾。是这样的吗?我们去管别人的时候,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为他好,都是一片好意!”仔细想想,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去管别人,就真的是一种慈悲吗?

  
  《吉祥经》云:“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经中所说的“八正道”,正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乃至解脱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若能认真学习、思惟与应用,不仅能做一个智慧明理的人,还会收获今生乃至后世的幸福和吉祥。

  
  有一种美丽要用心去感受,有一种幸福要认真回味,有一种感情我们将隐忍于怀,久久不愿讲出来,那就是平淡。因为平淡是真诚,平淡是深沉,平淡是安静;

  
  “晴天时爱晴,雨天时爱雨。”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做起来却没想象中容易。晴天时,阳光明媚,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但也有人嫌弃太阳的燥热。到了雨天,阴沉沉的天气,湿漉漉的道路,被淋湿的衣物,也很不讨喜。如果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扰乱了原本的计划,难免更会

  
  安慰人其实有很多种方式,要是觉得自己不会说安慰的话,那就多陪伴她。她想倾诉的时候,你陪伴在一旁,认真聆听;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尽已所能,伸以援手。所谓朋友,最重要的不就是在她需要的时候,你能陪在身边吗?哪怕你说不了多么安慰人的话,又有什么关

  
  一切佛的万德庄严,你都得学,都得修,都得去思维。虽然修不到,你也要去想,想久了自然而然这个种子就种下去了,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慢慢具备这种能力。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你都得去以一句佛号放在自己心上,以这佛心来不断地去净化自己内在的这颗妄心,这样的话就好办。

  
  首先你要明白,我们皈依三宝、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圆成佛果,并不是为了求人天福报。妄想皈依以后就得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挣大钱,当大官,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永远不得病,用这些来证明学佛的成效,这是你的知见有偏颇了。虽然学佛是为了出世间的究竟解脱,

  
  慈悲修慧,慈什么意思呢?“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给别人快乐,叫“慈”。见到别人有痛苦,帮助别人拔除,叫“悲”。修慧就是要多增长智慧。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向同修请教,都可以增长智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什么是法身船?

  
  很多时候,我们光想着要得到很多,却又往往忽略了脚踏实地的付出。可是,没有付出,又哪来收获呢?想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就先付出汗水和精力,去细心浇灌。想要拥有一段和和美美的感情,就先投入真诚和包容去经营。也许我们会担心,万一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怎么办?
  我首先深深的忏悔自己生生世世以来所犯的邪淫,接下来把我的经历分享给大家,愿天下人都能远离邪淫,同时也能与真心相爱的良人在一起。我很小的时候大概5岁左右,家里的哥哥姐姐就开始带着我看淫乱的电影和碟片,我那时候很懵懂,但是心里是喜欢这个事情的。

  
  如果我们内心不认同别人的批评,先不要急着辩解“并非这样”。我们心里若充满着自己的想法,那别人讲的话,有可能只听了个大概,甚至很多意思都听不见。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静心聆听,不理解就多问,力争准确接收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从中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旅途中的行者。人生苦短,应学会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并非放纵行乐,而是要不负此生!为此,我建议大家:1、勿争强胜。常言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语亦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忘却痛苦的方法有二:一是培养正面情绪。情绪有负面和正面之分,哪种力量更强,就会将我们导入相应的心理轨道。所以,我们要壮大正面情绪的力量,就像以增强体质来对抗疾病干扰那样。二是面对它,想想是哪件事令我们痛苦。狭隘的心是无法承受伤害的,这就会形成

  
  我们都知道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是个人的自律性行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怎么做,却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帮助他人。我想大家都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场景。父母也教我们不要浪费粮食等等,可为什么慢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假如有人问:你幸福吗?怎么回答才好?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知道生活在一起和一定要幸福是两回事。学佛人要清楚的两件事是:第一、完美的幸福根本不存在。第二、幸福不是别人能给你的,自己要有培福的能力。

  
  我十分迷茫。妈妈瘫痪十年了,孩子大了在外打工,年迈爸爸眼睛肿瘤。十年前我选择了父母留在家中照顾她们,当时没想过以后的日子会怎样,只想照顾脑出血的妈妈。十年后感觉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面对残酷的现实感觉自己啥也不是!我家里没钱,还要顾及很多事情。

  
  大千世界,世事无常,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很多人心,我们难以琢磨透彻。经历了人走茶凉,看透了人情冷暖,也就渐渐懂了:这一辈子,无论是苦是乐,是悲是喜,是得是失,其实都是命运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人这一生,转眼即逝。百年过后,一切都会变得虚无

  他今年59岁,再过几天就60岁了。去年在上海离别时,曾对我说:“后年我60岁,如果有缘,当重来江浙,顺便到白马湖晚晴山房去小住一回,且看吧。”他的话原是毫不执着的。凡事随缘,要看“缘”的有无,但我总希望有这个“缘”。

  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弘一法师《晚晴集》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争来争去不仅会伤了彼此的和气,还会平添无谓的烦恼。”言语上的争执,并不能使我们得到什么。

  不嗔,嗔习最不易除,“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弘一法师《改过十训》什么是嗔?嗔包括一切及各程度的郁闷、烦躁、生气、排斥、反感、厌恶、嗔恚、吝啬、嫉妒、追悔、忧愁、悲伤、痛哭、恶念、仇恨、恼怒、怨恨、暴怒、毁灭等负面情绪。

  若被人诽谤,切切不可分辩。我常见有人被诽谤,就分辩解释,多受了亏。你不分辩,一谤便罢,更无余患。——弘一法师《格言别录》1936年冬,弘一法师由鼓浪屿日光岩移居厦门南普陀寺。当天,他看到高胜进在厦门《星光日报》为他出的特刊,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

  请收藏本站:https://www.ksw56.com。看书网手机版:https://m.ksw56.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